甘肃山丹县马铃薯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
一、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
为适应全县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根据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指示,从2006年开始,我们就全县马铃薯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尤其是针对今年危害严重的问题,配合河西学院、市植保站做了专项调查,对指导全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006年全县马铃薯种植8.23万亩,占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3.67万亩)的24.4%;在加大大西洋、陇薯三号两个淀粉加工型品种推广力度的基础上,先后引进新大坪、陇薯五号、青薯168、小白花、新大西洋等早中晚熟新品种16个,示范面积达1550余亩。 2006年22-25/8我们对大马营乡夹河、新泉、楼庄、城南、霍城镇刘庄等村马铃薯病虫害进行了实地调查,抽查面积300多亩,病害发生面积50.1亩,占16.7%左右。尤其是大马营乡四村八社的情况更能说明问题。
1、23户、61.1亩马铃薯共涉及品种4个, 病害四种:早疫病14.1亩、占23.1%,黑胫病10.9亩,占17.8%,环腐病7.3亩,占11.9%。黑胫病、早疫病、环腐病混合发生面积36.1亩,占59.1亩,病毒病只有零星单株有感染现象。
2、在被害率(病株率)上,以环腐病居高,城南一社张林、黄爱祥两户1.4亩夏波蒂,被害率高达90-80%,早疫病、黑胫病次之,被害率10-40%。
3、在感病程度(严重率)上,仍以环腐病居高,达75%,早疫病、黑茎病次子,42—10%。品种抗性上,几个品种均有程度不同的被感染危害现象,抗性不明显。
4、在病源追查上,以微型薯感病较轻,自留种感病较重。新泉三社黄克农的2.2亩大西洋,其中1.2亩外来种,黑茎病被害率25%,危害程度只有10%,而1.0亩自留种环腐病被害率高达60%,危害程度达42%。黄天会的3.0亩大西洋,其中2.0亩外来种,早疫病被害率30%,危害程度15%,而1.0亩自留种环腐病被害率30%,危害程度25%。
5、在损失程度上,以环腐病为高,估计亩产损失在50-30%,早疫病、黑胫病次之,损失30-10%。
6、在病害发生分布规律上,以高海拔(2200m以上)区域(马营、新泉、夹河、霍城刘庄)发病较轻,低海拔(2200m以下)区域(马营楼庄、城南、霍城双湖)发病较重。
2007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11.56万亩,占总播面积(46.63万亩)的24.8%,占粮食作物(37.51万亩)的30.8%。其中大西洋面积8.67万亩,占75%;陇薯系列(3号、6号)1.73万亩,占15%;克新系列(4号、6号、19号、20号)面积0.58万亩,占5%;其它品种0.58万亩,占5%。2007年我们分别与6月、7月、8月的中下旬就马铃薯病害发生危害情况,在市植报站的指导下,先后就清泉镇双桥示范点、位奇镇十里堡示范点、陈户乡西门示范点、李桥乡扬坝示范点、霍城镇西关、泉头示范点、大马营乡夹河、前山等8个示范点做了多点跟踪调查。8个示范点示范面积1.7万亩,调查面积1000余亩,占示范面积的6%。据调查结果显示:
1、在病害发生种类上,仍以环腐病、黑胫病、病毒病、早(晚)疫病为主,环腐病发病面积320亩,占调查面积的32%,早(晚)疫病发病面积170亩,占17%,病毒病发病面积110亩,占11%,黑胫病发病面积52亩,占5.2%,合计病害发生面积652亩,占调查面积的65.2%,较2006年16.7%增加48.5%。全县今年马铃薯病害发生面积7.7万亩,占播种面积11.56万亩的66.6%;
2、在发病时间上,以环腐病居早,6月中下旬苗期既有症状表现,黑胫病次之,7月中下旬田间就有发病植株,病毒病、早(晚)疫病症状出现较迟;
3、在病害高发期上,环腐病较为突出,8月中下旬症状极为明显,田间发病率高达60%左右;
4、在被害率(病株率)上,仍以环腐病居高,平均被害率32%,最高达71%,早(晚)疫病次之,平均被害率21%,最高达43%;病毒病、黑胫病较低,平均被害率16.1%,最高达23.4%;在感病程度(严重率)上,环腐病65%,早(晚)疫病36%,病毒病31%,黑胫病17%;
5、在品种抗性上,克新系列抗性明显,陇薯系列次之,大西洋系列抗性较差;
6、在病源追踪上,以种薯带菌为首,多为种子带菌所致,尤其是部分自留种感病较重;
7、在感染途径上,以切块播种感病几率为高,尤其是霍城镇西关示范点种子来源相同的600亩连片大西洋,400亩切块马铃薯环腐病7月份 发病率既高达16%以上,而200亩小整薯(微型薯)发病率只有5.6%;
8、在产量损失上,仍以环腐病为首,2007年环腐病平均产量损失在31%左右,其它病害损失程度较轻。
2008年7月23日,我单位技术人员配合河西学院农学系、张掖市植保植检站有关专家,对全县今年马铃薯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田间普查与询问种植农户的方法,对大田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种类、发病率、病情指数、有关病(虫)害防治试验效果、品种抗病性等进行了全面调查。本次调查涉及霍城镇(新庄、双湖、沙沟、西坡)、大马营乡(夹河、新泉)、山丹农场、清泉镇(清泉村)三乡一场8个示范村(点),调查总面积1700余亩,调查重点主要是马铃薯病害。
1、霍城镇新庄村调查面积750亩,种植品种以大西洋为主,马铃薯早疫病、普通花叶病毒病零星发生,其它病害尚未发现。
2、双湖村调查面积28亩,种植品种以费乌瑞它为主,马铃薯黑胫病发病率达31.48%,病情指数达21.6;环腐病发病率14.81~28%,病情指数达8.02;早疫病发病率达24.4%,病情指数达13.34;茎基腐病发病率达7. 8%,病情指数达5.57;病毒病发病率达18. 52%,病情指数达17.54;马铃薯金针虫为害种薯,地上部分发黄,个别有枯死现象。
3、沙沟村西山调查面积270亩,种植品种以大西洋为主,马铃薯早疫病发病率达4.8%,病情指数达0.04;;病毒病发病率达12. 32%,病情指数达6.67;根腐病发病率达20%,病情指数达10.67;茎基腐病发病率达20.1%,病情指数达9.26,茎基腐病发病率偏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浇水、旱情严重造成的。
4、西坡村调查面积175亩,大西洋140亩、夏波蒂35亩。大西洋为微型薯种植,田间未发现病害,长势较强。夏波蒂环腐病发病率20%,病情指数达15.41;茎基腐病发病率达20%,病情指数达12.56;早疫病发病率达5 %,病情指数达5.01;黑胫病发病率达15%,病情指数达10.11;
5、马营乡夹河村三社,调查面积20亩,种植品种以大西洋为主,病毒病发病率达42. 5%,病情指数达18.13;早疫病发病率达10%,病情指数达7.5;黑胫病发病率达8%,病情指数达5.5;茎基腐病发病率达2%,病情指数达2.0;根腐病发病率达4%,病情指数达3.0;
6、新泉村三社,调查面积100亩,种植品种以大西洋为主,主要有聂成丰、黄天辉承包种植。根腐病发病率达36%,病情指数达19.33;茎基腐病发病率达36~92%,病情指数达46.67;病毒病发病率达76%,病情指数达37.33;早疫病发病率达26.67%,病情指数达13.33;环腐病发病率16.67%,病情指数达8.89;疮痂病发病率6.67%,病情指数达5.0;
7、山丹农场调查面积200亩,种植品种以大西洋为主,病毒病发病率达85%,病情指数达45.0;环腐病发病率32%,病情指数达17.33;黑胫病发病率达40%,病情指数达16.67;早疫病发病率达66.67%,病情指数达38.87;发病率达60%,病情指数达40.0。发病率居高的主要原因是同科前茬作物罂粟所至。
8、清泉村二社调查面积200亩,主要有张辉转包种植。品种以克新4号为主,面积140亩,陇薯系列60亩。病害以病毒病、早疫病居多,克新、陇薯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发病率分别为70%、48%和16.67%、45%;环腐病、茎基腐病在克新上呈轻度感染,发病率分别为15%、16.67%。
二、病因分析
2008年该县马铃薯病(虫)害发生危害严重,初步分析有几点原因:
一是种子销售渠道混杂,种商不分,质量把关不严是病害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
二是病(虫)害的自身特性。除早疫病兼具土传特性外,环腐病、黑茎病、茎基腐病均为种子带菌,选种关、切种关、播种关把关不严带病下种是今年病害发生严重的根本原因。
三是通过切口传染是几种病害发生的共同特性。
四是高温高湿利于发病也是今年大面积发生的原因之一。
三、今后对策
一是要加强种子市场管理,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从源头上切断病害传播蔓延的途径;
二是加大脱毒马铃薯推广力度,从根本上解决种薯带菌的问题。
三是确定无病区,建立无病留种基地,为来年提供优质种薯奠定基础。
四是加快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试验示范研究和科技攻关,以项目实施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是加强病害监测,及时消灭田间发病中心。由于秋季雨水较多,至少1周调查一次病害的发生情况,及时消灭中心病株,防止传播蔓延。同时可采用50%多菌灵wP、80%大生M-45WP、70%代森锰锌wP、40%菌核净wP等农药,针对不同病害采取灌根、喷防具有一定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