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科技加快“走出去”步伐
近年来,云南农业科技凭借突出的比较优势和适用性得到广泛认可,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合作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由云南省农科院倡导成立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模式和简便、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为开展区域多边科技合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成立6年来,农业科技多边合作取得累累硕果,云南省优质农作物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示范种植增产效益显著,陆稻、大豆、甘蔗、马铃薯、植物保护和农业经济6个专业工作组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开展的跨境农业科技合作获得好评。
合作开展以来,各方交换品种264个,筛选试验品种48个,推广示范适宜品种38个,示范面积6500公顷,培训科技人员和农户9209人次。在适宜品种中,陆稻平均增产31.1%,大豆平均增产11.1%,甘蔗平均增产33.3%,马铃薯平均增产10.5%。合作组就次区域农业重要有害生物和入侵生物开展联合考察,提交各国重要农业病虫草害名录,对稻飞虱、稻瘟病、小菜蛾、杂草及其绿色防治等技术开展了联合研究。合作组还与涉农企业、科研院所、金融部门合作,成立云南农业“走出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建立农业基地,进行育种筛选,开展示范试验种植和推广。其中,杂交水稻品种“云光14号”成为云南省首个在境外获得认定和商标注册的农作物新品种;“云光14号”、“云光17号”等云南优质稻在越南、缅甸、老挝、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南亚国家推广面积累计达100余万亩;云南省选育的甘蔗品种在缅甸累计种植近100万亩;在柬埔寨建立的云南—暹粒友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取得良好社会效益,获柬埔寨暹粒省政府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