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木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农业部:木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2007年-2015年)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木薯属于热带作物,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是世界三大薯类之一。我国木薯已初具产业化规模、加工技术比较成熟,是经济可行的能源作物。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少,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节约能源的同时,加快发展包括木薯在内的能源作物,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发挥生物能源的可再生特性,对于替代石化能源、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拓展农业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鲜薯单产和总产量成倍增长。20世纪60年代来,我国木薯单产和总产量得到显著提高,鲜薯平均单产提高了6倍,总产量增加了13.5倍。2005年,我国木薯收获总面积为43.5万公顷,鲜薯总产量730万吨,总产值近30亿元,木薯已成为我国的第六大热带作物。
2、产业优势区初步形成。我国木薯种植主要集中在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福建五省(区),其中广西的木薯产量占全国收获总面积和鲜薯总产量的60%以上。目前,初步形成了琼西-粤西、桂南-桂东-粤中、桂西-滇南、粤东-闽西南4个木薯种植优势区。
3、产业链初步形成,产业化经营开始起步。我国木薯约30%用作饲料,70%用作加工淀粉和酒精,淀粉深加工产品主要是变性淀粉、淀粉糖、糖醇等发酵有机类产品,酒精深加工产品主要是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产品,木薯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部分地区形成了木薯种植、加工、营销一体化。
4、选育了一批自主创新、国际一流的优良品种。经过几十年努力,我国选育出华南5号、华南6号、华南7号、华南8号、华南9号、GR891、GR911、南植199等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部分品种平均鲜薯单产可达到30-45吨/公顷,比老品种增产30-80%;鲜薯淀粉含量可达到30%左右,比老品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二)存在问题
1、科技研发推广体系不健全。由于投入不足,我国的木薯科技研发推广体系发展滞后,研究推广木薯的人员少、资金缺、条件差。目前,木薯新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的推广面积仅占全国的20%左右,且多为单项技术,尚未推广综合丰产栽培技术,不能充分发挥木薯新品种的高产潜力。
2、种质资源保存及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只有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建有木薯种质资源保存圃,引进、收集和保存250份种质资源,缺乏高产、高淀粉、高蛋白、耐寒抗旱和抗病虫害的优异基因。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主产区缺乏良繁基地,影响优良新品种的繁育推广。
3、品种结构不合理。一是主要为高产的淀粉加工型品种,缺乏酒精加工型和食品专用型新品种;二是新品种普遍要求比较优越的光、温、水和肥条件,缺乏耐寒、耐瘠、耐盐、抗旱和抗风的高产优质新品种;三是中迟熟品种居多,收获时间集中。
4、新产品开发不够。我国木薯加工产品主要为淀粉、变性淀粉和食用酒精,以淀粉产量最大,淀粉深加工产品的品种和产量少。
5、加工技术落后。大多数木薯企业投入不足,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加工技术较落后:废弃物多、能耗高、耗水大、污染重。
二、市场前景和竞争力分析
(一)市场前景分析
1、鲜木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木薯产品的需求增长强劲,国内鲜木薯的价格快速上升,主产区的平均价格,由2000年的300元/吨,增长到2005年的380元/吨。按目前我国木薯淀粉和酒精的加工能力,仅在木薯的秋冬收获季节,就需鲜薯原料800万吨以上,按鲜薯总产量的70%作加工原料,每年需鲜薯1100万吨以上,才能基本满足加工对鲜薯原料的需求。如加上近期新建、扩建的加工项目,近期年鲜薯原料需求将达3000万吨。
2、木薯干片。我国曾经是木薯干片出口国,年均出口约20多万吨, 1998年后,出口逐渐减少,进口增加, 2004年木薯干片进口量比2000年提高了12.5倍,进口额提高了14.8倍,中国迅速成为世界木薯干的最大进口国,进口量和进口额约占世界的50%。国内市场木薯干片的价格也快速上升,从2000年的780元/吨,增长到2005年的1150元/吨。
3、木薯淀粉。2004年中国木薯淀粉的进口量和进口额,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73.2%和97.2%,进口量(含香港)居世界第一,进口额居第二。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生产木薯淀粉50万吨,进口46.7万吨,供需矛盾突出。
4、木薯变性淀粉。2005年,我国各类变性淀粉总产量约60万吨,其中木薯变性淀粉20万吨,需求量为180万吨,国内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预计到2010年,全国变性淀粉的需求量将在210万吨以上,其中,木薯变性淀粉需求量将达75万吨以上,我国木薯变性淀粉的供求矛盾将越加突出。
5、木薯酒精。我国属于能源紧缺的国家。2005年,我国汽油消费量约为5000万吨,如在汽油中添加10%的燃料酒精,汽车用燃料就需500万吨酒精,2005年我国各类酒精的总产量为250万吨,其中,100万吨玉米酒精作为燃料酒精,45万吨木薯酒精主要是食用酒精,国内燃料酒精的缺口巨大。预计,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将达6.5亿吨,我国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赖性将加大,发展生物质燃料酒精,有利于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矛盾。
(二)竞争力分析
我国玉米淀粉和木薯淀粉产量约占淀粉总产量的90%和6%,玉米酒精和木薯酒精产量约占总产量的50%和18%,马铃薯、甘薯和甘蔗糖蜜等酒精约占32%。
1、淀粉成本优势。2005年,每吨木薯淀粉的平均生产成本约为1900元,每吨淀粉的平均售价为2200元,每吨木薯淀粉约获纯利300元,若将木薯淀粉深加工成变性淀粉和淀粉糖等产品,增值的空间更大。
2、淀粉品质优势。木薯淀粉的蛋白质含量低,具有粘着力强、糊化温度低、糊液稳定透明、成膜性好、渗透性强等优良理化特性和加工特性,在造纸、纺织、医药和建筑等行业中,具有其它淀粉难以替代的特殊用途。
3、酒精成本优势。用木薯生产酒精是最为经济可行的,每吨燃料酒精的生产总成本为3420元,每吨市场销售价约为4200元,每吨可获纯利780元。
4、环保优势。木薯燃料酒精是清洁能源,能有效降低污染,与普通汽油相比,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后,一氧化碳的排放可降低7%,碳氢化合物可降低48%。生产木薯酒精和淀粉的废弃物,还能生产沼气、二氧化碳、蛋白饲料及沤制有机生物肥等。
5、比较优势。我国食糖的供需缺口巨大,不宜直接用甘蔗生产酒精,其它的南方能源作物如玉米和甘薯等,也不具规模优势,木薯的单产和干物质转化率高,发展木薯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三)主导产品与市场定位
1、主导产品。我国木薯淀粉和酒精加工技术成熟,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木薯淀粉和酒精的深加工产品增值利润空间大,研发前景广阔。在淀粉和酒精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木薯产业的主导产品定位为淀粉、酒精及其深加工产品。
2、市场定位。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国内市场对木薯产品的需求也快速增长,需进口大量淀粉、变性淀粉和酒精,为了缓解国内市场的供需矛盾,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木薯产品的市场定位是满足内需。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抓住机遇,立足创新,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充分发挥优势,以提高木薯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培育科、农、工、贸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优化布局,扩大规模,提高单产,提升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木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提高我国木薯产业化的水平,逐步形成木薯生产区域化、良种化、标准化和产销一体化的格局,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技术支持和培训推广体系,推广一批高产、早熟、淀粉含量高的木薯良种,建成一批优质木薯原料生产示范基地,开发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高的新产品,实现木薯产业的全面升级。
2、具体目标:2010年,全国木薯收获面积达66.7万公顷,良种及丰产栽培技术覆盖率到60%,平均鲜薯淀粉含量提高2%,平均单产提高10%,鲜薯总产量达1500万吨;2015年,全国木薯收获面积达100万公顷,良种及丰产栽培技术覆盖率达80%,平均鲜薯淀粉含量达30%以上,平均单产达30.0吨/公顷,鲜薯总产量达3000万吨。
四、优势区域布局
(一)确定优势区域的主要依据
木薯优势区域的自然条件:≥10℃年积温6000℃以上,无霜期≥280天,年均降雨量≥1000mm,没有严重的台风和干旱等自然灾害。高产木薯新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的单产潜力可达到每公顷45吨以上。
木薯优势区域的社会经济条件:有传统种植习惯,较大的种植、加工规模,在区域农业经济中,木薯是政府支持的主导产业,有利于促进当地的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优势区域布局
1、琼西-粤西优势区
(1)区域范围及基本情况:年均温21.5-24.5℃,≥10℃年积温7800-8800℃,全年基本无霜,生长期11个月以上。包括海南省的儋州市、白沙县、琼中县、屯昌县、澄迈县、临高县、乐东县、定安县;广东省的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2005年木薯收获面积6万公顷,单产18.3吨/公顷,鲜薯总产量110万吨,新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覆盖率约25%。
(2)优势和劣势:气候条件优越,热量充足,光照强,冬春气温高,全年基本无霜,降雨量丰富,土壤条件好,大多为低矮丘陵,易成片开发,是最适宜的优势区之一,但有时会受春旱和强台风影响。
(3)主攻方向: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提高鲜薯单产和淀粉含量,木薯种植业逐步向加工优势区域集中,培育龙头企业推动种植业,壮大加工规模及加强深加工,促进木薯产业升级。着力推广抗旱抗风新品种、平衡施肥、化学除草、抗风抗旱栽培及水土保持技术。
(4)发展目标:2010年木薯收获面积达8万公顷,单产22.5吨/公顷,鲜薯总产量达180万吨,新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覆盖率达60%。2015年木薯收获面积达10万公顷,单产32.0吨/公顷,鲜薯总产量达320万吨,新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覆盖率达90%。
2、桂南-桂东-粤中优势区
(1)区域范围及基本情况:年均温21.0-23.0℃,≥10℃年积温6800-7800℃,无霜期350天以上,生长期10个月以上。包括广西区的南宁市、崇左市、防城港市、钦州市、北海市、玉林市、梧州市和贵港市,广东省的肇庆、清远和江门市,湖南省永州市等。2005年木薯收获面积20万公顷,单产20.0吨/公顷,鲜薯总产量400万吨,新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覆盖率约40%。
(2)优势和劣势:该区气候条件优越,热量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降雨量丰富,土壤条件好,不受台风影响,是最适宜的优势区和我国最大木薯主产区。桂南已部分普及木薯新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单产水平较高,加工能力最强,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较高。桂东荒地多,易成片开发,但部分地区较贫瘠,单产较低,北部地区易受寒害。粤中丘陵多,部分地区土壤贫瘠,曾是我国最大木薯主产区之一,木薯的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较高,但由于近年经济发展较好,木薯比较效益下降,导致种植面积缩减,较少推广木薯新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
(3)主攻方向:稳定和扩大桂南优势区的种植面积,适度发展桂东和粤中优势区的木薯种植业,全面提高木薯单产和淀粉含量。着力在桂南推广高产高淀粉含量的木薯新品种、平衡施肥、间套种技术,着重在桂东和粤中推广耐瘠和抗寒的高产高淀粉含量新品种,注重平衡施肥、间套种和水土保持技术。
(4)发展目标:2010年木薯收获面积达36.7万公顷,单产24.5吨/公顷,鲜薯总产量900万吨,新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覆盖率达70%。2015年木薯收获面积达60万公顷,单产33.3吨/公顷,鲜薯总产量2000万吨,新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覆盖率达95%。
3、桂西-滇南优势区
(1)区域范围及基本情况:年均温21.0-22.5℃,≥10℃年积温6500-8000℃,无霜期300天以上,生长期9个月以上。包括广西区的百色和河池市、云南省的文山市、红河州、思茂地区、西双版纳州、临沧地区、保山地区。2005年木薯收获面积5.3万公顷,单产15.1吨每公顷,鲜薯总产量80万吨,新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覆盖率约15%。
(2)优势和劣势:该区热量充足,光照好,降雨量丰富,无霜期长,不受台风影响,有较好的产业发展空间。但起步较晚,产业基础较差,较少推广木薯新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部分靠北地区易受寒害,易导致水土流失。
(3)主攻方向:提高木薯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着力推广高产高淀粉含量的木薯新品种、平衡施肥、间套种和水土保持技术,着重在靠北地区推广抗寒早熟品种,全面提高木薯单产和淀粉含量。
(4)发展目标:2010年木薯收获面积达10.7万公顷,单产21.5吨/公顷,鲜薯总产量达230万吨,新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覆盖率达50%。2015年木薯收获面积达13.3万公顷,单产24.1吨/公顷,鲜薯总产量达320万吨,新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覆盖率达90%。
4、粤东-闽西南优势区
(1)区域范围及基本情况:年均温19.0-21.5℃,≥10℃年积温6000-7200℃,无霜期280天以上,生长期9个月以上。包括广东省的梅州和河源等市,福建省的三明、龙岩和南平等市。2005年木薯收获面积3万公顷,单产15.0吨每公顷,鲜薯总产量45万吨,新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覆盖率约5%。
(2)优势和劣势:该区热量和光照比较充足,降雨量丰富,无霜期长,少受台风影响,为传统木薯种植区,历史上曾达7万公顷以上,有较好的产业发展空间。但产业基础较差,较少推广木薯新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部分靠北地区易受寒害,易导致水土流失。
(3)主攻方向:提高木薯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着力推广耐瘠、抗寒、早熟的高产高淀粉含量木薯新品种、平衡施肥、间套种和水土保持技术,全面提高木薯单产和淀粉含量。
(4)发展目标:2010年木薯收获面积达4.6万公顷,单产21.7吨/公顷,鲜薯总产量100万吨,新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覆盖率达50%。2015年木薯收获面积达6.7万公顷,单产23.9吨/公顷,鲜薯总产量160万吨,新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覆盖率达90%。
五、政策建议
(一)加强产业政策指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木薯产业政策指导,认真分析各地木薯产业发展现状,结合自然资源条件、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制定各优势区的木薯产业发展目标、进程和措施。强化木薯种植和加工业的合理规划和布局,作到加工能力与原料供应相匹配。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引导农民在荒山、荒地、废弃地开发种植木薯,或低效作物改种木薯,或与甘蔗轮作、在幼林地或与短期作物间套种。
(二)加快科技创新,完善研发推广体系。加快完善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木薯研发推广体系,加大政府投入,拓宽投融资渠道,壮大科技人才队伍,改善科研设备条件和研究基础。加强建设木薯种质圃和种质资源平台,注重常规育种与生物工程育种相结合,着重选育淀粉加工型、酒精加工型和营养专用型木薯新品种,兼顾抗风、抗旱、耐寒、耐瘠、耐盐等综合抗性,注意早中晚熟新品种的合理搭配。加强木薯丰产栽培的生理生化基础理论研究,构建防治自然灾害的技术体系,并集成推广标准化的木薯丰产栽培及水土保持技术。加强推广“企业 + 科技 + 农民 + 基地”的木薯产业化模式,创新应用“参与式”和“科技入户”等推广培训方法。
(三)建立全国木薯产业协会,培育龙头企业集团。建立全国木薯产业协会,将各省区的木薯科研、推广、生产、加工等有关部门和企业连接起来,按协商机制进行总体协调和统筹规划,解决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重大难题,为木薯产业化提供长期可靠的组织与管理保障。在政府的支持和协调下,由企业间协商,强调行业自律,围绕木薯加工企业建立原料基地,划分相应原料产区,改分户种植为集中经营,统一组织扶持,做好基地建设。鼓励兼并联合与重组,培育一批农工贸一体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集团,以龙头带动销售、加工和种植,推进木薯产业化进程。
(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广机械粉碎木薯茎秆回田、木薯茎秆培养食用菌及先进的淀粉和酒精发酵加工技术,进一步提高淀粉和酒精的加工产出率和效益,延长深加工和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链,减少废渣废液的排放,有效解决氧化塘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力求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
(五)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加强木薯科技、种植和加工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提高我国木薯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政策引导和科技支撑,通过双边或多边合作,按互惠共赢原则,建立国外木薯原料生产基地。一是可带动我国木薯新品种、科技和成套加工设备的出口,二是在当地设厂加工,返回木薯干片、淀粉和酒精,以保障我国对木薯产品的需求及能源的安全。